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爱一座城从了解她开始

这座城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

你了解文笔塔、合江楼的前世今生吗

那些依然存在着或已消失的古迹

承载着怎样的记忆

东江第一楼合江楼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合江楼,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水东路40号(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).始建于北宋初年.曾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,用于接待朝廷官员的驿馆.但在民国初年拆城时已毁.现今看到的合江楼是移址新建的.体格比古代合江楼大许多.

唐有王勃《滕王阁序》、崔颢《黄鹤楼》,宋有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,历代名楼皆因文学大家的凭吊而声名远扬。而苏轼贬惠,寓居合江楼时写下的“海山葱茏气佳哉,二江合处朱楼开”亦使之闻名遐迩,虽远不能与“江南三大名楼”齐名,却也是广东六大名楼之一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合江楼鸟瞰图

古循有楼,名曰合江。合江楼始建于北宋初年,至苏东坡贬谪惠州时,已经存世有百余年。据《惠州西湖志》记载:“合江楼,在府城东北,当东西二江合流处。宋苏轼尝寓此。”古代合江楼位于现今桥西滨江西路和公园路交界处,它是惠州府城的东城门,所以也称小东门。宋代,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,为朝廷官员的驿馆,苏东坡作为贬官,照理说住在合江楼是与身份不符的。然而,惠州知府詹范敬仰苏轼的才学和为人,力排众议给予他高规格的待遇。因寓居之缘,大文豪留下了千古脍炙的诗篇传世咏诵,合江楼由此声名鹊起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千百年来,惠州府县之间被东江与西枝江分隔两岸,两地百姓往来几乎全靠坐船过渡,合江楼前的小东门渡口也称合江渡。据方志记载,宋明之前惠州城内只有合江一渡。由于当时惠州对外交通主要靠东江水路,而此渡又紧靠梌山府署,故官员之往来和百姓之进出,都需经由此渡。一楼一渡,阅尽离合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桥西大东城基路合江楼旧址出土的明代雕花徒板石

历史上的合江楼屡经兴废,南宋时期出现坍塌,明朝重建,清康熙年间又复修缮,于民国初期拆城被毁,历经一千多年的损毁、修缮和重建,东坡谪居过的合江楼早已湮没在滚滚的尘埃中,踪迹难寻。

因近代原址被民居所占,今合江楼为2006年在原址隔江相望的东岸重建,但仍然处于东江、西枝江汇流之畔,“合江”之意千年之后继而续之。

重建的合江楼坐落于桥东东新桥旁,因“扩大区间,增其旧制”,外观愈加气势恢宏。为清代官式风格,九层回廊式建筑,重檐攒尖顶造型。高48.77米,主体建筑8层加基座共9层,主体墙面为青灰色花岗岩,辅以古色古香的码头和广场为一体。由下仰观,凌云笔挺。整体建筑逐步向上收窄,二层以上每层均有挑台环绕。楼角一分而三,回廊曲直有致,粉墙黛瓦,红柱彩画,斗拱梁枋,繁复精巧。高处楼层有多处楹联和名人题写的匾额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现合江楼也不再是城门楼,一楼为古玩商城,二楼以上为书画展厅,展出墨宝多与苏东坡有关。远望合江楼,与身后旧城改造后新建的成片仿古式民居融为一体,如在画中。而于合江楼上极目俯瞰,广厦林立,灯火辉煌,双江滔滔,西湖旖旎,景色宜人,美不胜收。

飞阁临江欲揽云,双江秋水映月明。合江楼,作为东江第一楼,于盛世中复兴,将传承千年古韵,缅怀先贤,勖勉后人。

惠州文脉之文笔塔

地点:桥东东新桥西侧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当科举作为文人学子入仕晋升的唯一途径时,金榜题名对个人及一个地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然而自入清后,惠州众多文人学子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战场中,加上“雍乾盛世”大兴“文字狱”,令惠州社会连续遭遇打击,士气萎靡,文运式微,科举成绩大不如宋、明两朝,在咸丰、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
惠州西枝江江上,连接惠州府城与归善县的浮桥。从县城隔江望府城,府城墙的大东门和文笔塔清晰可见(摄于1918——1924)

同治年间,为助文昌兴旺,惠州邑人集资在府城之西建仓颉庙,面对挂榜山;府城之东兴建文笔塔,塔下小路命名为“青云路”,意在祈求“紫气东来”、“青云直上”。文笔塔形似毛锥,巍然矗立,直插云霄,古称无“塔”字,只称文笔。旁边便是惠州府官学,文笔塔的兴建寄托了无数惠州学子对科考高中的美好愿望。或许是文笔塔对惠州学子真的起到激励作用,塔建好后不久,惠州文坛果然重振雄风,于光绪年间相继出现了李绮青、江逢辰、廖佩珣等几位进士。而才华横溢、以孝闻名的晚清才子江逢辰,以及被称为“岭表词场的射雕手”的李绮青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
惠州合江楼历史_惠州合江楼在哪?
2000年修缮后的文笔塔

时代几度更迭,仓颉庙和惠州学宫均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,独剩文笔塔依然竖立在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处,静听江水流淌。在东新桥的西端,文笔塔立于绿树丛中,举目可望,五层的阁楼式砖塔完好地保存了清塔形制特点。塔身平面呈正八边形,高20.29米、基座边长2.5米,底层较高达3.05米,以上各层次第减低,面积也层层缩小。塔身上使用了传统石雕技艺,塔檐砌法细腻。塔身除了第五层为单檐外,一至四层均砌重檐。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,第三层南、北两面辟有圭形门,四、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。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,由刹座、覆钵、宝盖、宝珠等层组成,比例协调、装饰性突出。2000年,文笔塔塔身多处被榕树撑裂,经过重新修缮,恢复原貌。

塔于建造之初便无法登临,只能仰望。徘徊于塔下,依稀能想象,旧时踌躇满志的惠州学子手握诗书,踏青云路而来,站在塔下仰视,心中默默祈盼他日能金榜题名,青云直上。文笔塔曾见证过科举时代学子们的辛劳,也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运的走向,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,延续着惠州的千年文脉。

相关攻略